他是《地道战》原型人物,也是“特等战斗英雄”,曾一仗毙伤300余日伪军

周余柱回忆说,这张照片最初是刘傻子的女儿刘玉香在保定阜平县城南庄纪念馆看到的。刘家人经过一番辨认,确认照片最左侧戴着大红花的英雄正是刘傻子。
刘傻子在生前并未留下单独的照片,这张略显模糊的黑白合影成了唯一能见到他面貌的影像。后来,高平村的抗敌斗争纪念馆重新布展时,这张珍贵的照片被复制并展示出来。
刘傻子在1944年冬天参加了晋察冀根据地的第二届英模大会,并在大会上获得了上级授予的奖励——一支枪和一头毛驴。
周余柱还表示:“我们翻阅了1944年冬季的《晋察冀日报》,其中报道了此次英模大会,并提到了刘傻子(报道中称他为刘傻)。这是重要的‘证据’之一。”
刘傻子作为著名战斗英雄,曾化装独闯韩家楼村的炮楼,并成功俘获伪军43人。他最得意的战绩之一便是带领高平村的民兵,通过地道战术打击敌人,牵制敌军,为抗战做出了巨大贡献。
馆内的一张张历史照片、一件件珍贵实物,生动展现了高平村抗战的峥嵘岁月,也让人们重新感受到革命先烈们英勇斗争的光辉事迹。
讲述与幕后
纪念馆右侧的墙上,展示了详细的敌我形势图。敌军在同下、韩家楼、后塔底、上曲阳、付家村等地修建了五座炮楼,像张开的巨网一般,企图“吞噬”高平村。
记者好奇地问道,为什么一个平原小村,战斗如此激烈?周余柱解释道:“高平村临近灵寿县,是连接正定和灵寿的要道(现为201省道)。这条道路也是晋察冀军区运送物资的生命线。高平村早早建立了党组织,并成立了民兵小组(后来成为民兵中队),刘傻子便是中队长。”
由于平原上游击战斗困难,村民们将战斗场地转移到地下,利用地道系统对敌人展开反击。高平村的地道网错综复杂,敌人进入其中就如同进入迷宫。整场抗战中,敌军始终未能攻占高平村。
革命时期,高平村的民兵与主力部队紧密合作,成功歼灭了数千敌人,并有效牵制了大量敌军。
过去,“傻子”一词常常被用来指代憨厚的人,记者本以为“傻子”是刘傻子的昵称,但周余柱解释说,他的名字就是刘傻子。在河北的方言中,“傻子”一词有些调皮幽默,同时也充满了敬意和爱戴。
除了作战勇敢外,刘傻子还擅长制造简易武器。周利峰带着记者来到了村中的一座老宅,那里是老铁匠陈兵辰的家。老人回忆道:“当年,这座老宅下面就是高平村的简易兵工厂。我父亲陈桃乐协助刘傻子等人制作武器。”记者好奇地问:“车床的声音那么大,难道不怕泄露吗?”老人微笑着说:“村里人都知道,但没有人会泄密。”
村民们的支持和民兵们的英勇作战让敌人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浩瀚大海中。
地道战与战斗
如何利用地道打击敌人?带着这个问题,周余柱带领记者走进了地道。
地道内不仅有通风口、会议室和储存室,还有木板封堵的陷坑和隐蔽的射击孔。地道内光线昏暗,空间狭小,人在其中自然感到恐惧。地道的支路众多,若没有指引,恐怕很容易迷失方向。地道内由于空间狭窄,枪炮的威力大大受限,民兵们藏匿在黑暗之中,待敌人进入陷阱,难怪敌人往往有来无回。
1945年5月4日,敌人集结了周边五县的1600余伪军,配备机枪、迫击炮和毒瓦斯,分五路进攻高平村。村中划分了五个作战区,民兵为主力,村民和外村的民兵积极配合,与敌军展开激烈的战斗。经过数小时激战,敌人伤亡近300人,最终狼狈撤退,未能找到民兵的踪迹。
尽管敌人败退,但他们并不甘心,继续用迫击炮轰击村落。期间,村中多处民房着火,刘傻子迅速组织村民扑灭火源并救助伤员。然而,一枚炮弹在刘傻子附近爆炸,炸片击中了他的腹部。尽管大家急忙将他送往行唐的后方医院,但由于失血过多,刘傻子不幸牺牲,年仅29岁。
纪念与传承
高平村在抗战中牺牲了20多位英勇的战士。为了纪念刘傻子等烈士,1948年,村里用汉白玉雕刻了一座革命烈士纪念塔。时隔75年,塔身上的浮雕已经略显风化,但中央的“革命烈士纪念塔”几个字依然闪耀光辉,那是烈士们鲜血铸就的丰碑。
高平村的抗日事迹和刘傻子的英勇形象,成为了影视创作者的重要素材。1965年,八一电影制片厂根据高平村的地道战故事创作了电影《地道战》。2016年播出的抗战剧《东方战场》第58集中,导演路奇以一段10多分钟的战斗戏,再现了正定高平村的地道战场景。
刘傻子牺牲后,他的家人得到了烈士家属的待遇。他的儿子刘玉林和女儿刘玉香也在工作后相继加入了党组织。刘家人一直在收集烈士的相关资料,这些资料如今被保存于纪念馆。
高平村不仅深挖红色资源,还修建了抗敌斗争纪念馆,并对烈士墓、烈士纪念塔等革命旧址进行了保护与修缮。村里还整合规划了革命遗址,修通了连接村外的大道,纪念馆、烈士墓区和地道战遗址都沿途分布,方便游客参观。返回搜狐,查看更多